部門🚵🏻🐖:百事3平台中文網 日期⚇:2017-05-17 11:09:00 訪問次數😊:587次
2017年5月12日🕐,教育學系青年學術沙龍2017年第4期在田家炳書院120室舉行💑。主講嘉賓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李林博士為大家分享了“別有一系🧑🏿🏭:武科考試與清代的人才選拔”👮🏿♀️,活動由教育學系翟俊卿副教授主持。
今年5月12日正值汶川地震九周年🏢,在學術沙龍開始前大家為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一分鐘。默哀完畢後,正式開始學術沙龍活動。李林博士認為從古代的教育考試製度與人才選拔製度和政治製度緊密相連,區別於現今的教育考試製度。接著📘,李博士以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作為引子,引出了今天的主題—武科舉🧑🎓。李博士認為,武科舉是久被遺忘的掄才大典。武科舉始於唐朝702年💁🏻,廢於清1901年,基本上與文科舉並行發展🤽🏻♂️🤲。李博士從考生來源、考試內容、防弊措施、錄取規模、製度檢討和史料舉隅等六個方面詳細闡釋了武科舉。
清代武科舉的考生來源絕大部分為民籍武生🤦🏻♀️,還有一少部分為八旗和綠營士兵。考試內容分為外場武藝(頭場馬箭、二場步箭、三場地�和技勇)和內場文藝(前期為策論,後期為默經)👨🏼🏭。防弊措施分內場和外場防弊,內場防弊和文科舉類似,外場防弊主要包括約束考官🤦🏿,弓箭的製備、管理和記錄📏,開弓和掇石的核查🧍🏻♂️,印臂和印面等。錄取規模以清代為例☂️,武貢士約為9757名(文貢士約為26668名)。李博士認為武科舉的育才理想是培養文武合一🚶➡️、出將入相的大才,但是現實確是文武分途、崇文抑武🧑🏻🍳🧑🔧,所選出的人才文藝逐步下降、武藝不堪。此外,武科舉的外場武藝日益脫離戰場、內場的文藝水平持續下降👢😹,外場武藝只是展示,缺少實戰價值,通常習非所用、用非所習,最後淪為宣示皇帝天威、折衷滿漢和平衡文武的工具,只具有某種形式意義👟,遠離了該製度選人才的初衷。
最後🍋🟩,李林博士與教育學系的師生針對武科舉這一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達到了交流思想、切磋學術🤙🏿、探究真理的效果⛹🏻。
嘉賓簡介:
李林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講師。其主要研習方向為中國教育史(側重學校及考試製度)、明清政治與文化史。目前申獲國家社科基金後期項目資助🤸,進行有關晚清進士館與傳統文化菁英近代轉型的研究。
教育學系
撰稿:16級比較教育學博士生 尹向毅
2017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