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中文網 日期:2018-08-18 20:49:33 訪問次數:240次
7月22日至7月30日🙌🏻,百事3平台開設的原味課程“科研創新🩺:科學與環境教育導論”在西溪校區田家炳書院舉行🙆🏿♂️。主講人Justin Dillon教授是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科學與環境教育領域的首席專家,他憑借深厚的專業知識與純熟的教學技巧給浙大學子帶來了一系列精彩的授課。來自全校多個年級和專業的本科生積極參與到此次課程之中,此外不少研究生和在職教師也慕名前來旁聽。
原味課程由八個主題構成:STEM教育、科學的本質、科學實踐、科學與環境、教室之外的科學學習、公民科學、21世紀的科學、科學與環境教育研究🤹🏻♂️。課程將課下閱讀與課上引導相結合,Dillon教授非常重視學生自主思考,他常常提出一個問題後引導同學們獨立或與同伴合作解答🤙🏻,而並不給出“正確答案”。製作海報🧘♀️、小組合作、課外參觀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被引入到教學中,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樣的授課方式與多數中國課堂迥異,既新穎有趣又令他們深受啟發🫴🏻。
科學與科學教育
從介紹STEM教育入手🏄🏼♀️,Dillon教授引導同學們思考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者的區別和共性🔰。事實上🧖🏽♂️,科學始於現象,產出新知識🤷🏽;而科技、工程始於問題,產出解決方案🤙🏿;數學則著眼於描述世界。為了讓大家更深刻地理解科學是如何進行的🧟,教授讓同學來到窗邊,描述他們觀察到的窗外的事物(Observation)以及從中得出的推理(Inference)🙇🏼。受到啟發後同學們逐漸明白🤦🏿♂️,在現實世界和推斷之間,需要個人的知識、思維方式架起橋梁🦸🏻♀️,而科學就是在此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尋找證據,以求建立解釋現實世界的模型🔃。
之後,同學們被分成2人或3人小組頭腦風暴科學教育的意義🗞。經過熱烈討論,“知識”“方法”“意識”“思維”“創新”“改善”等關鍵詞漸漸突顯🧒🏽,各小組仿佛合作完成一份拼圖,互相啟發、互相學習。緊接著教授話鋒一轉,反問同學們科學教育是否有什麽不利影響。整個課堂陷入了沉思,對科學的“迷信”是否會導致忽視其他的科目?會否違背自由意誌?如何看待科學的絕對權威?經過一次次詰問,一次次深思📣,同學們在課程種逐漸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科學和科學教育🧑🏼🦰。
科學實踐
實踐性是科學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學生在實踐中親自去進行觀察或操作。一個炎熱的午後,Dillon教授帶領同學們走出教室👦🏿,分組在校園裏收集6種不同性質的事物🦹🏽♂️。高溫沒有消減同學的熱情,每個人都像回到了小學🧔🏻♂️、中學的科學課堂🔅,不亦樂乎地動手收集。回到教室後每個小組都展示了自己的“戰利品”。之後教授讓同學們轉換角色,變成科學教學實踐的設計者🛜,每組設計一項可行的實踐活動🐱。最後所有人一起對每項實踐設計的難度和適合的年齡層次進行評估和排序🫶。通過親自參與並設計實踐活動,同學們理解了科學教育實踐的意義不僅在於提升知識技能,更在於培養學習者的科學興趣和學習動力𓀝,使其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
教室之外的科學學習
近年來,科學教育領域越來越關註教室之外的學習🤭。為了深入體會這一主題🔀,師生一行來到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在參觀之前👬🏻,Dillon教授要求同學們觀察遊客是如何與博物館互動的,他們獲得了哪些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行為的收獲✒️。大約1小時後,同學們回到起點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並分析了哪些展覽設置有益於遊客的科學學習💱,哪些仍存在不足。回到學校之後,教授將同學們分為兩組👩🏿💻,各自為博物館設計一項有益於科學學習的展覽。大家便開始發動腦洞、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經過選創意、定方案🛳、製作海報,兩組都呈現出了有創意🖐🏿、有趣味性👱🏽♀️⛔、切實可行的展覽方案。最後🧗🏼,Dillon教授總結道,在教室外學習科學的目的不僅在於獲得認知上的收獲,更在於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理念🕤。
研究方法
Dillon教授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研究者🛴,在課程期間,他運用大量的研究實例細致地講解了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德爾菲法、焦點小組等五種研究方法。除了基本的介紹外,教授還讓同學們自己當被調查者,體驗問卷調查的過程;讓同學們提出訪談問題🙎🏽♂️,經過三輪修改後確定訪談提綱👰♂️,再在同學之間進行訪談。大家還分小組運用德爾菲法🤛🏼、焦點小組法就某一觀點進行討論。通過多種形式的模擬實踐🫦🫰🏻,同學們加深了對各研究方法的理解,學到了實用的操作技能🥔,為以後開展研究工作做了重要準備,紛紛發出“幹貨滿滿”的感嘆。
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
今天人類社會面臨著一系列重大問題🧝🏿♀️,如環境汙染📊、戰爭威脅、貧窮和發展不平衡、疾病等等。整個課程中,Dillon教授一直在啟發同學們思考科學教育對於解決這些問題究竟能做出怎樣的貢獻🏊🏼,科學教育在21世紀應該肩負怎樣的使命。通過探討學習聯合國提出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同學們意識到科學教育應該且能夠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未來科學教育應該致力於與環境教育的融合,致力於發展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民主參與的公民科學。
同學感想
“Prof. Justin Dillon的課程是我第一次英式教學體驗,除了對他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耳目一新之外,結合我之前所受的教育,認為ZJU可以借鑒而形成更具適應性、多樣性與育人潛力的教育教學。”
“這門選修的😍、開放給全體專業的課程💂🏼,讓誌趣相投的人聚在了一起👷🏻♂️,共同體驗開放自由的課堂🈯️,共同交流相關方面的經驗和思考。”
“這是非常‘大學’的一門課,更多的時間留給我們自己思考🏊🚶➡️,而老師只是循循善誘、點到為止👍🏼。”
通過為期32學時的課程,學生們加深了對國際科學與環境教育變革與發展的了解,形成了進行相關研究的基本技能,科學素養和環境意識也得到了提升🍡。經過與Dillon教授的短期相處,教授淵博的專業知識、幽默風趣的人格魅力、亦師亦友的親切態度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教授也對同學們紮實的語言能力🪀、認真的學習態度、敏捷的思維贊不絕口👩🏻🦽➡️。此次課程對同學而言是一場豐盛的學術盛宴✌🏼🦹🏼♀️、一次在本土的異國教學方式體驗,一次與不同知識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的思想交流和碰撞,這些都將成為同學未來學習和發展的寶貴養分,助力他們去領略更廣闊的人生風景。
據悉🧚🏿♂️,本課程以祝懷新教授為責任教師,翟俊卿副教授為青年助理教師。期間🦾👨,百事3平台副院長闞閱教授、教育學系副系主任梅偉惠副教授通過聽課、與師生互動等形式了解課程的開展情況。
文/2017級比較教育碩士生 袁靖
圖/原味課程參與師生
2018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