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門👩🏿🦰:百事3平台中文網 日期🧝🏻♀️:2018-08-21 16:38:33 訪問次數:2313次
個人簡介:羅弦🚣🏽♂️,2014級高等教育學直博生,研究方向為中外教育交流。曾獲“優秀研究生”稱號和2017年度博士生優秀崗位助學金。於2018年1月至5月,在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高等教育團隊實習。
2017年秋學期初始,網上掛出了CSC資助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的通知,我在導師周谷平老師和闞閱老師的支持幫助下,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曼谷辦事處實習的合同。一開始🛬,我一方面內心激動不已, 雖本科時候聽聞優秀學長的實習經歷、老師的鼓勵,也參加過曼谷辦官員來訪時的講座✨,卻沒想到實習機會有一天也會真切地落在我身上🥻;另一方面對教科文的敬畏讓我心頭又不由自主湧上自我懷疑和退縮情緒,我的英語算不上很好,沒有什麽出眾的工作經歷,甚至有些不善言談。期間兩位老師💂🏼♀️、學長、同學給我了許多鼓勵,我也幸運地通過了學校和CSC的審核流程,帶著滿心興奮和不安準備去往泰國開始為期四個月的實習。
我所在的教育創新和技能發展部主管是汪利兵老師⛹🏼♂️,大辦公室裏十余位同事分別來自近十個不同國家🫱🏽,高等教育團隊另有兩位項目專員負責指導我日常工作😨。報道流程之一是主管一對一談話,我曾猜想會是什麽關於認真工作的交代,事實上汪老師卻出乎意料地主要交代了兩件工作之外的事:第一是國家立場,碰到關於中國的不正確的認識和言論🧿,該發聲的還是要發聲,也不要追隨別人哈日哈韓🙅🏻♀️;第二則是鼓勵我走出中國人的社交小圈子,多和不同國家的同事交流,積累自己在國際層面的社交資源😪。這場關於“立場”和“社交圈”的簡短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開始的工作算不上順利,我的第一個任務是改寫一篇關於東京協議即將生效的報道, 而我對這一協議一知半解,磕磕絆絆完成的初稿另由同事改了好幾輪,已經看不出原來的樣子。後來經過幾個星期的適應🚓,我逐漸了解了高等教育學團隊正在進行的項目,也習慣了團隊工作的方式。我團隊的同事對我而言亦師亦友👸🏽,他們會關心我會不會無事可做,也會鼓勵我多去感受泰國風土人情👨🏿🦰💲,給我任務時總說希望我能喜歡這個有趣的挑戰,在我盡力完成後對我表達感謝。即使有時我的口語沒能清楚地表達我的意思,他們也是溫和地請我再解釋一下,對於我提出的關於工作方式的疑問耐心解答。我逐漸能夠在討論時自如地闡述我的建議,並嘗試去思考理解國際組織的行事邏輯,在準備材料時懂得把自己擺在組織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設計內容👩🏽💼。
四個月來,我協助完成了教科文曼谷辦事處官方主頁高等教育部分的網頁設計重建,完成過往會議簡報;協助同事落實面向太平洋島國的馬來西亞研修旅行,草擬註冊表和活動通知、前測和後測問卷, 並在活動之後完成效果分析簡報🏉;我還參與了韓國基金會的項目,圍繞國家資格框架☃️🏋🏽、學習成果、高等教育國際化指標開展工作,包括籌備出版報告🥜、完成案例研究🏌🏽♀️、協助擬定政策簡報、參與招聘顧問專家、參與專家會議。此外,我還協助本團隊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籌備了六月份在深圳召開的慕課研討會, 參與擬定嘉賓名單、起草會議日程、整理亞太地區主要國家慕課平臺👮🏻。此外還協助準備七月份的亞太地區教育的2030會議。
另外,教科文還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學習平臺🏃🏻♀️➡️。在不影響自己崗位任務的情況下♤📍,實習生還有許多接觸其他專家學者、參與到其他領域活動的機會。跨部門的學習交流甚至得到官方的認可👩🏻🦽➡️。我在實習期間參與接待了高校來訪的研究者👦🏿,跟隨同事參與了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會議和東盟大學網絡質量保障會議,參加了社會及人文科學部門青年調查項目的分享會、ICT團隊關於數字兒童項目的專家研討會🧒🏿、協助舉辦2018國際母語日的慶祝活動🧜♀️🐈⬛。不同國家🦒、不同部門的實習生甚至會在上班空閑時互相串門,聊聊互相的工作🧿🕵️♀️、希望參與的項目。
我在最後的實習評價表上寫下🙋🏿♂️:“這次的實習為我打開了一扇門。”的確👜,它讓我體會到國際組織工作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卻無關你我普通人的使命,而可以是實踐專業知識的舞臺之一👩🦱。專業學習除了走向更為精深的學術研究之路外👸🏽,它的價值可以在不同層次和領域得到實現,同時寬領域的知識積累亦不可或缺👩👩👦,許多現實問題本是互相關聯的🚡。推進比較研究🧜🏽♀️🦌、國際理解🚴🏻♀️,更是需要我們邁出一步去體會和感受👑,不能只在預設的立場上去想當然地“解讀”他國👗。
文⏯、圖|羅弦